近日,总部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欧洲动力电池“领头羊”企业北伏宣布将调整业务模式,裁减约1600名员工,暂停生产阴极活性材料,并推迟新建电池超级工厂计划。
北伏的近况令曾看好其长期前景的业界人士叹息不已,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欧洲动力电池行业未来的深刻担忧。电池供应链研究和咨询领域分析师安迪·莱兰表示:“北伏是欧洲电池行业的标杆,如果他们无法生产,就表明欧洲将长期保持对外依赖。”
过去几年间,立志跻身全球动力电池行业头部的北伏公司一度风头甚劲。早在成立之初,北伏就自带“明星企业”的光环。据统计,成立近8年来,北伏融资总额高达150亿美元,是欧洲创业公司中融资最多之一,投资者中不乏贝莱德、高盛、欧洲投资银行、瑞典养老基金等知名机构。不仅如此,北伏还吸引了欧洲一线汽车品牌争相下单,宝马、斯堪尼亚、沃尔沃和大众等车企与其陆续签署了总额达550亿美元的电池供应合同。
除了资本的加持和客户的青睐,北伏也得到了欧盟及欧洲各国政府的鼎力支持。2017年,欧盟成立电池产业联盟工作组,部分欧洲官员寄希望于北伏成为“欧洲电池空客”,因此其持续获得欧盟政策资金支持。2024年1月,欧盟委员会批准了德国一项总额为9.86亿美元的国家援助计划,支持北伏在德国建立电动车电池厂。
北伏“熄火”,暴露出其从生产到运营各环节的问题。首先是产能。2021年年底,北伏位于瑞典谢莱夫特奥的首座超级工厂正式投产,按照计划,工厂要在2023年达到16吉瓦时设计产能。然而,该工厂目前的产能利用率极低,年出货电池不到1吉瓦时,满产目标也推迟到了2026年。公司首席执行官卡尔森承认,北伏“在扩张计划上有点过于激进”。
产能滞后,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客户流失。2020年宝马和北伏签下20亿欧元的合同,但拖了足足两年始终未能交货,宝马在今年6月不得已宣布撤销订单。斯堪尼亚今年5月也对外表示,北伏去年的交付问题对公司数千辆电动卡车的生产配送造成了阻碍。
安全和环境问题也困扰着该公司。调查显示,自2019年以来,北伏工厂发生了至少26起严重事故。出于对工作条件的担忧,丰田已禁止其技术人员在北伏工厂工作。瑞典工作环境管理局和瑞典化学品管理局已就一起涉嫌气体泄漏事件展开调查。当地政府正在起诉北伏,指控其在韦斯特罗斯的实验室中不安全地储存化学品,废水中的金属含量超过了最高允许值。
北伏自身发展的瓶颈,也折射出整个欧洲电池行业正面临的严峻挑战。事实上,欧盟对此也一直保持着清醒认识。早在去年6月,欧洲审计院在一份名为《欧洲面临输掉电池竞赛的风险》的报告中,即对欧委会的“电池战略行动计划”提出了不少批评和警告。
报告提出,首先,由于补贴差异的问题,电池制造商可能会放弃欧盟,转而选择其他地区,尤其是美国,因为美国为他们提供了巨大的激励。与欧盟不同,美国直接补贴矿物和电池的生产,以及鼓励消费者购买在美国制造并使用美国零部件的电动汽车。
其次,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原料中,87%的锂进口自澳大利亚,80%的锰进口自南非和加蓬,68%的原料钴进口自刚果(金),40%的天然石墨进口自中国。然而,目前的合同安排通常只能确保未来两年到三年的原材料供应。尽管欧洲拥有几处矿藏,但从发现到投产至少需要12年至16年,因此无法快速应对需求增长。拥有欧盟内部最大锂储量的葡萄牙,预计要到2026年才会开始生产。
最后,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可能会危及欧盟电池生产的竞争力。截至2020年年底,电池组的成本已达每千瓦时200欧元,为计划成本的两倍多。仅在此前两年中,镍价就上涨了70%以上。
欧洲审计院审计人员警告称,如果欧盟电池生产能力未能按预期增长,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欧盟可能被迫将其对内燃机汽车的禁令推迟到2035年以后,从而无法实现其碳中和目标。其二,为了在2035年前实现零排放,欧盟可能被迫严重依赖非欧盟生产的电池和电动汽车,这将损害欧洲汽车行业和劳动力。
除了报告中所提到的多重困境,技术瓶颈也是欧洲电池业界应正视的问题。尽管欧洲在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源,但突破性技术成果似乎仍未如预期,主要是在设计、工艺流程等方面存在欠缺,影响其产品的可靠性。
更无奈的是,电池行业还不得不面对欧洲电动汽车市场需求放缓的趋势。9月19日,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8月,电动汽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从去年的21%下降至今年的14.4%。这是今年连续第四个月下降,与去年几乎持续的环比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其中,德国8月电动汽车销量大幅下滑近70%,位列欧盟第二大电动汽车市场的法国电动汽车销量也下降了33%,意大利和西班牙同样出现负增长。德法意西四大市场的全线辆纯电动汽车注册,而去年同期的注册量为165204辆,降幅高达43.9%。
不过,虽然北伏当前陷入低潮,但随着欧洲在绿色能源转型方面的持续政策支持以及对电动汽车市场的长远发展期望,欧洲电池产业仍有机会迎来复苏和突破。展望未来,欧洲应更加稳扎稳打,加大对前沿电池技术的研发投入,构建更加稳定的供应链。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蔡 淳)
一声战机轰鸣划破长空,一柄银色利剑直冲天际。此次歼-35A敢于摘掉面纱公之于众,不是因为它不再神秘,而是因为它拥有基于实力、能力、国力上的强军自信与大国自信。
我国科学家目前已完成八条全球主要海沟深渊的载人深潜科考,创造多项世界载人深潜作业和科考新纪录,在深渊深海地质、生命与环境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重大发现和科考成果。
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中赢得主动权。
该项技术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东莞磁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
120公斤推力级涡喷发动机KP12可配装多用途无人机开展灾情监测、空中消防、物资投送、通讯中继等。
日前,《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为快脱水宜机收玉米品种的培育奠定重要基础,我国宜机收玉米品种培育有望进一步“提速”。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国际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其光能利用率创造了世界纪录。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期刊发表。
中国石化在天津南港正式投用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年处理能力超260万吨。
13日,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光伏发电单元成功并网,成为全球率先成功并网的最大海上光伏项目。
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扎实,农业现代化正向纵深迈进,更需要铆足干劲、再接再厉,大力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北京大学郭雪峰教授、山东大学李延伟教授和北京大学莫凡洋教授等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在芯片上对开环易位聚合反应的在线调控,实现了单个聚合物的精准合成,有望为聚合物材料精准制造与有机合成领域带来革命性进展。
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工程师认证制度,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形成一个由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主导,由产业部门、企业、院校、工程界和专业社会组织紧密合作、合理分工的治理体系。
近日,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南非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顺利实现并网发电。
世界气象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发布报告说,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在刘汉龙指导下,肖杨凭借在微生物加固土体力学领域的丰富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到点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对标停车、车门站台屏蔽门联动开启……京张高铁在全球第一次实现了运营时速350公里的有人值守自动驾驶。
中欧科技合作“龙计划”2024年海洋遥感高级培训班日前在海南三亚开班。在11日上午举办的开幕式上,近30位国内外遥感领域知名专家和近60位来自海洋遥感领域优势科研院所与高校的青年科研人员共同参加活动。
近年来,北京涌现出一批新能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先进制造等领域的高科技民营企业,目前已逐渐形成技术和品牌优势。
记者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在12日开幕的第十五届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航天局“中国军工”“中国航天”展台亮相。